新冠肺炎疫情唤醒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也给原本持续增长的大健康产业下了一剂“猛药”。资本和政策加速涌入,技术深度应用,企业跨界携手,大健康产业迎来了 “高光时刻”,对参与者而言,这是一场实力和速度的比拼。
市场教育加速完成
2020年,戴口罩成为一种习惯,在阻隔新冠病毒的同时,流感和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因此直线下降。上半年,口罩、消毒液、酒精等防护用品一度脱销,下半年,很多产品都贴上了“健康”标签,健康保险也迅速受到青睐。健康意识深入人心,相关消费进入强需求时代。
公共防疫备受重视。此前,大多数人都觉得生病和治愈只是一种个体和医院之间的关联, 而这次,大家看到个体免疫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也是防控疾病的有效手段。国家层面着力提升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治理能力,健康城市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发展新目标。无论是医药研制、医院诊疗,还是服务流通,都成为城市健康的重要支撑。
健康管理的时代
过去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大幅攀升,亚健康成为常态,年轻一代已经呈现与上一代人“治和补”大不相同的健康观念,“养生”群体正在年轻化。这些都从根本需求上给大健康产业带来巨大的空间。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结构从衣食住行,转向康养娱乐,实现升级;过去以成本和性价比为主的消费方式更多转向专业化和服务化。疫情叠加之下,免疫力备受关注,从健康体检到康养度假,从慢性病管理到医疗刚需,从运动健身到营养保健, 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正呈现前置化、过程化和产品化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提供了有力支撑,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随之而来,这将是一个对健康进行管理的时代。
资本跨界强势布局
没有人想到,“ 口罩”会成为2020年最紧俏的产品,医疗防护的整个上下游产业进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时光机器中。众多企业布局口罩生产线,制造商纷纷转产,极大缓解了短缺困境,甚至一度还能用搞“副业”赚的钱养活主业。随着国内疫情缓解,中国企业又开始为全世界输出防护“铠甲”。
医疗防护用品吸引一众产业跨界而来。例如,在房企转型的风口中,大健康产业正成为热门领域。这是因为除了产业本身的市场潜力, 如何跑出增长的“第二曲线”也是进入存量阶段的房地产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显然,医疗、 养生、养老等服务与“以人为中心”的社区生态天然契合。万科养老已经布局10年,有近200个项目;恒大携手险资,正在探索居民、保险公司和医养业务三方共赢模式。
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很多保险公司表现得“硬核”,直接向防控一线人员乃至普通民众赠送疫情保障计划,并取消定点医院要求、药物使用限制、免赔额等等,这样的举动凸显出保险的保障功能,为其社会责任形象加分不少。
保险和医疗密不可分,各大保险早已布局医疗健康产业,在提升患者对医疗和保险的双重服务体验的同时,用医疗数据反哺保险模型, 也有利于保险本身的发展。同时,携带保险庞大的用户需求进军医疗服务领域更是难得的捷径。基于这样的逻辑,泰康保险建了医院,平安孵化岀“好医生”。
互联网医疗正在形成闭环
疫情突如其来,线下就诊受阻,互联网成为很多医院、医生抗击疫情的第二战场。网上免费义诊服务、疫情实时动态更新,互联网医疗迸发出的能量为业界所惊叹。几年之前在“互联网+健康”的风口折戟沉沙的众多资本,2020年纷纷卷土重来。
裁撤掉医疗事业部三年的百度,高调推岀直播问诊服务,并再次切入慢病管理。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相继完成换帅,重新梳理发展重心。字节跳动以后来者的姿态默默启动了小荷医疗和松果门诊。广受关注的还属不久前挂牌港股的京东健康,跑出难得的电商医药净利润,首日大涨超过50%。
如今,互联网医疗逐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人工智能和5G远程诊疗等技术支撑的线上诊疗在疫情中快速探索,线上“诊疗+医保+医药”的模式或迎来较大发展。互联网医疗闭环正在形成。
“三医联动”改革持续
2020年以来,“三医联动”改革(医院、医保、医药改革联动)持续进行,医保管理办法出台、 带量采购、药店分级、DRG试点、便利店售药等政策继续深化。这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
首先,加剧了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场竞争, 处方药外流,医院作为药品销售的第一大终端占比将下降,更多OTC产品转向线上或者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其他零售终端。其次,制造环节必须转型突围。心脏支架从1.3万元降至700元的消息一出,民心振奋。这是为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在药品采购中推行“带量采购”,药厂们竞价后的结果。带量采购意在以量换价,砍掉医药流通环节虚高价格,鼓励医药企业回归药品竞争力本身,通过创新药研发获得超额收益。第三,中医药产业有望重塑竞争力。根据国新办数据,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使用中医药的比例达到90%以上,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中医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来促进机体康复的逻辑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也将受到更多认可。
产业机遇谁与争锋
“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战略。2020年, 健康更是为全民所关注。据预测,这次疫情可以让中国健康事业提前推进5~10年。世界范围内,大健康产业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大产业。当前,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占GDP的比例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15%左右的水平,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某一事件对产业的走势往往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产业发展的斜率甚至方向,仍旧取决于该产业的基础和外部环境的天时地利。相比于2003年非典,此次疫情对大健康产业的推动更加显性。彼时,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还没开始;人们的消费结构尚处于忙着解决衣食住行,康养消费还仅仅是概念;旨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新医改几年后才开始。今天,这些外部力量均已就位,人们呼唤大健康时代。企业如何抓住机会,将是我们期待的故事。
作者:高蕊
机构:中国企业联合会
出处:《企业管理》 2021年第1期
原标题:觉醒的大健康时代
本文仅供学术分享之用
侵删:vip@jiuli360.com